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袁世凯传_第1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节 (第3/17页)

厉民,何异自杀?袁于欧战既发,外资猝断,乃专事掊克,内为恶税,房亩烟赌,一再搜刮,复先后发行内国公债,额逾万万,按省配摊,指额求盈。小吏承旨,比户勒索,等于罚锾,致富户惊逃,阎里嗟怨,国民信爱,斫丧无余,神州陆沉,殷忧可畏,其罪十五也。生利致用,民贵有恒,纵博浪游,谥曰败子,盗贼充斥,此为厉阶,修政明刑,首宜致谨;袁乃纵容粤吏,复弛赌禁,使南疆富庶之区,负群盗如毛之痛,苛政猛虎,同恶相济,清乡剿杀,无时或己,政以福民,今为陷阱,其罪十六也。烟害流离,久痼华族,张皇人道,仅获禁约,奋厉阏绝,犹惧不亟;袁乃恬其厚获,倚以箕敛,宠登劣吏,设局专卖,重播官烟,飞扬淫毒,失信害民,辱国贻讥,其罪十七也。民权政治,积流成海,国家公有,炳若日星,世室旧家,且凛兹盛谊,汲汲改进,华族后起,方发皇古训,追踪世法,断脰流血,久而后得,大义既伸,迕则不忠,乔木既登,返则不智;袁乃身为豪奴,叛国称帝,尽谤饰非,无焦求是,狐假虎威,因以反噬;使凶德播流,戾气横溢,妖孽丧邦,甘为祸首,其罪十八也。易象系天,筮日无妄,圣学传经,谊唯存诚,故忠信笃敬,保为民彝,衍为世德;袁乃机械变诈,崇事怪诡,貌为恭谨,潜包祸谋,秘电飞词,转兴众口,涂刍引鹿,指称民意,欺世盗名,载鬼盈车,背誓食言,日月舛午,使道德信义,全为废词,民质国华,尽量消失,其罪十九也。

    ??维我当世耆德,草野名贤,或手握兵符,风云在抱,或权领方牧,虎步龙骧,或遭系乡间,鹤鸣凤翙,细瞩理伦,横流若此,起瞻家国,悲悯何如?凡属衣冠之伦,幸及斯文未丧,等是一家之主,胡堪义愤填膺,谯彼昏逆,洵应发指,修我矛戟,盍赋同仇。书到,都府勋耆,便合众兴师,郡邑子弟,各整戎马,选尔车徒,同我六师,随集义麾,共扶社稷!崑苍山下,谁非黄帝子孙?逐鹿原中,会洗蚩尤兵甲。军府则总摄机宜,折冲外内,张皇国是,为兹要约曰:凡属中华民国之国民,其恪遵成宪,翊卫共和,誓除国贼,义一。改造中央政府,由军府召集正式国会,更选元首,以代表中华民国,义二。罢除一切阴谋政治所发生,不经国会,违反民意之法律,与国人更始,义三。发挥民权政治之精神,实行代议制度,尊重各级地方议会之权能,期策进民力,求上下一心,全力外应之效,义四。采用联邦制度,省长民选,组织活泼有为之地方政府,以观摩新治,维护国基,义五。建此五义,奉以纲维,普天率土,罔或贰忒。军府则又为军中之约曰:凡内外官吏,粤若军民,受事公朝,皆为同德,义师所指,戮在一人,元恶既除,勿有所问。其有党恶朋奸,甘为逆羽,杀无赦!抗颜行,杀无赦!为间谍,杀无赦!故违军法,杀无赦!如律令,布告天下,迄于满、蒙、回、藏、青海、伊犁之域。中华民国护国军政府都督唐继尧、第一军司令官蔡锷、第二军司令官李烈钧。

    ??京、津《泰晤士报》社论有《袁世凯之前途危险》一文云:“(上略)回忆去岁八月,帝制运动方兴之际,吾人曾为文以发表意见曰:使以君主代共和,而于现在或将来发生内乱,或总统称帝,必须流血而后有成,则吾人不能不请总统一追念其就任宣誓所云:‘谨以至诚遵守宪法,尽大总统之职务’之辞矣!总统苟守此宣誓,乃可告无罪于国民。若谓袁氏称帝,无人反对,即可举民国二年十月十日对两院议员、内阁人员、外交人员,所宣之誓,弃而不守,必至流血反对君主无疑也。吾故谓袁氏惟一自重之法,即在遵守与民约束之词。当斯时,果将帝制运动完全停止进行,或展缓至较适之机会,亦未为晚。乃袁世凯竟任其进行,虽以总统之身,本负禁阻之责任,亦复充耳不闻,更使其专顾私利之贪鄙下吏,操运动之中枢,与选举之重柄,及经友邦公私劝告,语以事势太危,又举各省之虚构表文及假伪选举之最后民意,以为辩护。虽日、英各国之劝告,未免失之过迟,然谓现在西南部之变,实根劝告而生,无理取闹,抑何可笑?夫使中国人民果真一致主张君主,如捏造者所言,则纵有外国劝告,或少数革党,亦何能为力?质言之,则现在气势方张之滇、黔事变,乃根于南方不信任及厌恶袁世凯所生,亦由于人民为伪造民意所欺骗。盖彼固不愿以世凯为帝,始终未尝请袁世凯为帝。从今而后,谓袁世凯因一致民意而称帝之谎说,可一概消灭矣。今行贿劝诱,与夫调和等种种方法,既用之滇中共和党而失败,北京政府于是诉诸武力,以为解决国体之法。以愚所见,即使袁世凯因此而终获胜利,国内国外,亦将发生极悲之感觉。查推倒清室,建设民国而后,各订约友邦,亦几及两年,然后正式承认;袁氏果必主张变革,其承认之期,当较前为更长,可预言矣。总而言之,无论胜败如何,袁世凯之威望必落。今日者,正吾人渴望中国元首得保其威望之日也,而事竟如此,吾人对于袁氏,不识取劝进之时机以自保威望,能勿致其惋惜耶!夫使袁氏当是之际,不受帝位而坚辞,吾知袁对内对外之威望,定较今日而益高也。而竟不然,以致沦陷于力争帝位之地位,虽常人对于袁氏,未尝不望其保有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