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明_戏明 第35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戏明 第354节 (第2/3页)

一章,就是300章了!不容易!文崽搓手手.jpg

    ??*

    ??注:

    ??1王华少年事迹:参考《海日先生行状》

    ??找到个有假标点符号的简体版本(绝对不是我懒得断句):【年十一。从里师钱希宠学。初习对句。月余习诗。又两月余习文。数月之后。同学中诸生尽出其下。钱叹异之。曰。岁终。吾无以教尔矣。县令呵殿到塾。同学皆废业拥观。独据案朗诵。若无睹。钱奇之。戏谓曰。尔独不顾。令即谓尔倨傲。呵责及尔。且奈何。答曰。令亦人耳。视之奚为。我方诵书。恐彼亦何词呵责。钱因语父竹轩公曰。公子德器如是。断非凡儿。】

    ??-

    ??2请烛规定之类的:参考论文《明代科举士子备考研究》

    ??第300章

    ??吴伯通昨天傍晚就已经阅完余姚生员的卷子。

    ??一轮巡考下来他要把浙江这数千名在校生的答卷过一遍,工作量不可谓不大,不能怪有些提学官会懈怠分类工作。

    ??等到这日清早坐在余姚县学之中,吴伯通心情还是有些复杂。

    ??提学官巡考到底不比乡试正式糊名誊录这些程序是不必走的所以吴伯通这个阅卷官可以一眼扫见卷头的姓名。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哪怕知道作为阅卷官应该少关注学生身份,多看看学生的才思可每次看到令人眼前一亮的卷面吴伯通也还是忍不住先看一眼姓名。

    ??昨日吴伯通接连批到几份写得狗屁不通的答卷,正不满着,忽见下头是一份答得工整秀逸的卷子。他把那份答卷抽出来一看才发现卷头写的居然是“王守文”三个字。

    ??这不就是他打算重点观察的王家小神童吗?

    ??光看这手字倒是下了些功夫的,比各县许多生员都强。

    ??只不过这也只是门面工作而已从小泡在翰林院读书,又有吴匏庵那样的老师,他能写出一手不错的好字不算太稀罕。

    ??吴伯通按捺下夸赞文哥儿这位小神童的想法,开始细读文哥儿的《四书》义。

    ??这是每个考生都要写的题在来到余姚县之前吴伯通已经看过将近两千份。

    ??哪怕出的题不尽相同文辞大多也是相通的像他这种在文教岗位干了二三十年(连回乡守制期间都起了家书院讲学)的老手来说只需扫个两三眼就能确定答卷写得到底好不好。

    ??这次吴伯通却不由自主地把手头的答卷细读了一遍,只觉就目前读过三四十份答卷之中这份《四书》义当属最佳。

    ??只能说不愧是由几位翰林名师教出来的学生。

    ??吴伯通没能在手头的《四书》义答卷挑出什么问题来了不由拿起底下的《五经》义接着读。

    ??《春秋》之所以不好考、选的人特别少就是因为按照《科举成式》的规定考生要把《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都通读一遍再全面了解后世张洽、胡安国他们集注或重校的内容。

    ??《春秋》本经约莫只有一万六千多字,偏偏左氏、公羊、谷梁三家都曾根据自己的见闻、理解或者政治需求为它作“传”。

    ??“传”这种文体在当时是很流行的,像孔子为《易》作《易传》,就是用自己的理解给古籍作注释。

    ??当时不管是技术还是知识大都是通过口授一代传一代的,有些学生听听就算了,有些则会用心记下来回家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偶尔也会出现个有恒心、有学问的学生或学生后代会把这些课堂内容整理成书。

    ??在这个传授、记忆、理解、转述、整理的过程中,总会因为种种原因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