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_第13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6节 (第2/3页)



    ??另外,一些真正顶级的学者,也不会在意网络上发布的证明,因为类似的证明有很多很多。

    ??比如,去搜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就能轻松找到几十篇,发布人甚至包括一些高校的教师,但大部分内容都没有人看。

    ??原因很简单。

    ??如果真的是正确的证明,为什么不去投稿顶级期刊,而要发布在网络上?

    ??这种情况要么就是有一定的研究,不发表就感觉有些浪费,要么就是纯粹的民科。

    ??但是,也分情况。

    ??发表人具体是谁,是很关键的事情。

    ??王浩就是特殊情况。

    ??他已经完成蒙日-安培方程的正则性证明,再加上更有名气、影响力更大的阿廷常数的论证,以及寻找梅森素数的成果,他在数学界变得非常有名气,放在国际上也能称上一句‘顶级数学家’。

    ??当王浩发表了一篇数学论证以后,哪怕只是在网络上发表,也会被好多媒体进行转载报道,进而被更多的人知道。

    ??水木大学的数学科学中心,就有个博士生就看到了网上的消息,他马上把消息分享到了数学科学中心的群组里。

    ??然后所有人都知道了。

    ??类似的事情有很多,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是难以想象的。

    ??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包括科学院、水木大学、东港大学等国内机构,都知道了王浩发布的博客上的证明。

    ??消息也快速传到了国外。

    ??只不过,因为王浩在国际上名气不大,很少人会关心‘其他国家的年轻数学家’,再加上联通渠道的限制,有人截图发布了消息,也没有被专业的学者注意到。

    ??国内,已经够了。

    ??数学科学中心里,邱成文就坐在办公室里,仔细查看着王浩发布的内容,一边跟着理解着,一边还用笔做着计算。

    ??他可要比罗大勇的理解速度快多了。

    ??两页的证明内容,即便其中有一些高难度的数学,但对邱成文来说,也和普通数学是一样的。

    ??他只花费了十几分钟就弄懂了其中的内容,有些理解为什么王浩称作是‘小研究’了。

    ??这确实是一个很小的研究,全部过程只用了两页内容,也不牵扯太过高深的数学概念,有难度的不过就是个极限收敛的推导而已。

    ??这个极限收敛的推导就是整个证明的精华所在。

    ??正是因为有极限收敛的推导,把问题从无穷转换为有穷,才能够论证出196经过再多变换,也不可能成为回文数。

    ??“这个方法真是太巧妙了,天才的想法!”邱成文做了一句点评,随后他就找来一个负责人,让他发布一下数学科学中心,认可了王浩对196的反例证明。

    ??对于任何数学论证来说,领域内有影响力机构的认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为很多数学的证明晦涩难懂,甚至专业的数学家都很难理解,证明过程是否正确就需要靠领域内专业机构的评估了。

    ??哪怕是王浩发布的反例证明,也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看得懂的,必须具备高深数学领域的知识基础。

    ??这一点就能刷下99.9%以上的人。

    ??这还仅仅是不牵扯复杂内容的证明。

    ??数学界说起复杂的论证,很有名的是鹰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对于费马猜想的证明,证明过程总共有一百多页,需要六个评审针对每一部分进行审核。

    ??最初安德鲁-怀尔斯发布成果的时候,在著名的牛顿研究院就做了三次报告,但证明过程依旧没有得到确认。

    ??那么如何判定这种复杂的证明正确与否呢?

    ??这只能靠机构评判。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